查看: 19760|回复: 10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跳转到指定楼层

[转贴]DVDRIP反交错和IVTC的简要介绍

24

主题

54

存在感

23

活跃日
 4 

SOS团一星级★

发帖: 918
SOS币: 4328
注册: 2009-11-10
访问: 2018-02-01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4 | 编辑

猜你喜欢: MEGUI, dvd, ivtc


此文比较简单易懂,另外反交错也可以用MEGUI处理。
一部原版DVD是否为隔行扫描可以用DGindex判定,很多较早期的DVD是隔行扫描的NTSC版本,在制作此类原版DVD的DVDRip的时候,必须做出适当的处理,不然可能会见到严重的黑线或者其他不正常的效果。

对原文稍作了修改。
=============

一引言
dvd不是给电脑看的,也不是直接在影院播出的,而是用DVD机在电视看的,因此dvd的格式会随着当地电视制式有所差别。常见的电视制式为NTSC(北美等地,30fps)和PAL(25fps),dvd自然也就有这两个制式,这可以从dvd包装上看到。但是现在的电影标准为24fps,和上面两个制式都不相同。如果把电影胶片上的帧不加处理直接放在电视上播出,速度自然不会正确,于是制作DVD需要对片源进行处理。两种制式的处理方法也不尽相同,下面就分别具体描述。
二 NTSC的对策
NTSC制式下处理方法称为Telecine,处理精神就是“加帧”,在24fps加入冗余帧变成30fps。说明具体的做法之前,有必要了解场(field)的概念(不是物理学中的场)。普通电视机画面是通过扫描显示器得到,对隔行扫描的电视机来说,要显示一帧画面,电视机分奇偶行,扫两遍。每一遍扫出来的画面就称为一个场,场分奇偶。对于30fps(frames ps,不是fields ps),实际的场频是60场每秒。
进入正题,telecine要做的,首先是把24fps的片子拆成奇偶场,48场/s,假设有四帧ABCDE,将被拆成Ao,Ae,Bo,Be,Co,Ce,Do,De八场,其中下标o表示奇(odd),e表示偶(even)。然后,telecine以一定顺序重排这十个场,目标有两个:1.让场频变为60场/s,这样原来24fps的影片就变成60场/s即30fps的NTSC视频流。在这个例子中,要拆出10场出来。2.不允许出现帧倒退——但是虽然帧是由场组成的,但是帧不倒退的条件只要求奇场、偶场内顺序不能改变,但是奇偶场间可以出现场倒退。3.奇场还是奇场,偶场还是偶场,下标不能变化。可以验证,下面一个组合顺序就符合上面三个条件:
Ao,Ae,Bo,Be,Bo,Ce,Co,De,Do,De
于是把这个顺序的场播出,就是30fps的NTSC制式电视节目。(注:这就是3:2 Pulldown)当然DVD视频是mpeg2格式的,记录的单元是帧,只要把重新排列的奇偶场两两组合,即可得到新的帧。
分析一下,可以看到B,D两帧的信息出现在1.5帧(3场)中,一部分信息是冗余的。直接rip下来的文件如果不加处理播放,会出现所谓拉丝现象。在30fps的vob中,第2帧为(Bo,Be),第3帧为(Bo,Ce),第4帧(Co,De),第5帧(Do,De),如此播放,第2帧-第3帧,第3帧-第4帧均会拉丝。首先这对看者的视觉是个刺激,对制作rip者信心是个打击,其次这种画面的意外高频成分会占用码流,从而影响整体质量,而且因为冗余帧而提升fps,傻子都知道这是在浪费空间。但是在电视上看,就看不到拉丝现象,这也是隔行扫描的结果(为什么,自己分析吧,不是很显然)
IVTC是inverse telecine的简称,从名称上看,就知道是telecine的逆操作。由于telecine只是引入冗余数据,因此它是可逆的。IVTC主流观点最常提dvd2avi和TMPGEMC。
在dvd片子上面记录了一些还原场为帧的信息,称为flag,dvd2avi根据这些flags进行IVTC。但是这种方法比较依赖这些flags,如果本身有问题,或者根本没有flags(D版?),那么用dvd2avi做IVTC简直是...灾难。
主流观点还推荐了TMPGENC做NTSC DVD的IVTC。具体使用方法不提,只是说一下它的工作原理(俺猜的)。回头看刚才得到的十场,俺们需要从中挑出一些场重新组合,还原得到ABCD四个帧。做法很简单,例如保留第1,2,4,5,6,7,9,10场(分别是什么?对照一下),然后两两组合,就得到了ABCD四场,注意同帧奇偶组合和偶奇组合是一样的。换一种说法,保留第1,4,6,9场,然后把它们和后面相邻的一场合并成一帧,如此循环。事实上TMPGENC就是做的这件事情,按照一定的pattern选取某些场,和后面的相邻场组合成帧。当然TMPGENC还可以做所谓自动IVTC,原理相同,但是不需要你提供选择场的pattern,它扫描每个场,试着和后面相邻的场组合,并判断是否有拉丝现象,自动挑选能组成帧的场,听上去挺省事(速度也慢的可以!后面还会提到,不一定解决问题)。
理想主义者(比如学数学的人)说,好,NTSC片子的IVTC问题解决了。理论上解决的问题实际上可能完全不同。事实上,只有不多的大牌DVD片商的正版牒可以比较理想的做IVTC,剩下的只有部分场能比较规则的作IVTC,无法很好的还原。而且在制作DVD的时候还可能人为地加入一些对胶片的处理,就更无法还原为原来的24fps胶片了。
三 PAL的对策
前面废了半天话,其实手头能弄到的好多都是PAL的DVD。PAL的fps和胶片fps的最大公约数为1,不能像NTSC一样做小循环的增帧;可以用跟NTSC类似的方法,即在12帧后加入一个场(即为12.5帧,这也叫做2:2 Pulldown)

也可以直接改fps,但是这样音频和视频会产生4%的差异,下面的引用做一个解释

NTSC与PAL制式的转换
  关于视频和音轨在PAL与NTSC制式之间转换的一些理解。

首先关于视频

  对电影来说,DVD-NTSC在存储视频时使用了“2:3Pull-Up”的方法,使24帧的视频转换成30帧的视频,但是24帧的视频和转换后30帧的视频的播放时间都是1秒。而PAL制的视频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直接被装载到DVD中去,这样由于PAL系统的帧速是25帧,所以原本电影视频是每秒钟播放24帧,到了PAL制的DVD中每秒就播放了25帧,在总帧数是一定的前提下,PAL制的视频实际上在播放时间上会变短4%!

  这就说明了同样一部100分钟的电影,在NTSC上播放还是100分钟,而放在PAL上播放就变成96分钟了,也就是PAL制的DVD会比NTSC制的同一部片子快1/24。换算时间的时候,NTSC时间 X 24/25 = PAL时间

其次关于音频

  由于PAL制的视频比原始影片短,所以为了使声音与视频同步,声音也必须变短。那声音怎样变短呢?自然是加快声音的播放速度了,效果可以类比磁带快放,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声音的声调会变高。PAL的音频就是这样一个“快放”的过程,只不过这个声音速度的变化只有4%,音调失真不会特别严重。   
    那么如果把时间较短的PAL制音频集成在时间较长的NTSC视频里,为了实现音画同步,该声音就必须慢放4%,由于这一过程需要重新采样,就会造成音质有一定的下降,这就解释了PAL的音轨不宜与NTSC视频集成的原因。

  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在改变声音播放速度的同时,可以对声音的音调进行一定的补偿,而使其听起来不失真,目前已经有免费软件能够做到这一点,但是这个过程也是有损的,至于会对音质造成多大危害,就见仁见智了。



的确不少PAL的DVD客观上是有拉丝的。那很可能是因为买的是D版,而且很可能是美国原版DVD的D版俺推测,这些片子是从NTSC制式下的DVD通过最粗野的方式转成PAL制的,那就是强制丢帧,六帧丢一帧(或者十场丢两场),简单又实惠,很多D版商才不会先辛辛苦苦做IVTC成24fps,然后再把片子拉成25fps。(当然不排除一些体贴的D版,也许还真做了)。这个推测之所以是推测不敢sure,是因为丢帧的方法处理之后,原则上应该还可以发现一些原来是同帧的相邻场,但是实际上俺用TMPGENC观察,似乎每个场和前后场组合得到的都是拉丝的帧。俺的另一个推测是,做D版的同志们不丢帧,而是同样用拉伸的方法,把30fps变成25fps,这样处理后相邻场就不再能组成同帧,这解释了帧帧拉丝的现象,可是做起来挺麻烦,似乎不该是翻版首选。这是主要疑点,俺也希望能有大虾或者做D版的同志告知这是怎么回事。
对待这种PAL,用TMPGENC做IVTC一点用没有,有效的方法只有一个,deinterlace(去拉丝),当然这么做也是没办法,做完了会使边缘模糊不清,出现所谓的ghost。忍了吧,D版闹妖没什么不正常的,而且总比一条一条的强。


[ 此贴被神尾の観鈴在2010-12-14 22:42重新编辑 ]

24

主题

54

存在感

23

活跃日
 4 

SOS团一星级★

1楼
发表于 2010/12/14 | 编辑
TC(telecine,也有称pulldown)本身就是有目的、人为的、正确的,IV(inverse)只是逆反这个过程还原24P,用于播放适应逐行显示设备显示的特点,用于编码降低码率浪费。
TC有2种
纯24P转NTSC制60i 29.97fps需要TC,3:2 pulldown。我们常见的是这种片源,转压时做IVTC。
纯24P转PAL制25P需要TC,2:2 pulldown。这种很少见,转压时不做IVTC也关系不大。



而有些片子根本就是乱起八糟的,完全找不到规律

场序混乱是怎么个意思?好吧,我解释一下,以3:2pulldown为例
T1,B1 T2,B2 T3,B3 T4,B4
3:2 pulldown后
T1,B1 T1,B2 T2,B3 T3,B3 T4,B4
你看看场序混了吗?
这是好的片,有些录下来的片子场序更乱

以最近rip的ayu blue bird为例

这片你让播放器自己BOB那就是找死,重影等古怪现象随处可见,试试几个常用的deinterlace滤镜,同样不干净,BT的就不要想了,0.0X FPS,而且也有部分地方有瑕疵

仔细观察,这种现象是曾规律出现的,so,把这些帧砍了最合适,把帧率降下来还可以节省码率,正可谓一举两得



除了你说的那两种TC外,还有一种3:3 PULLDOWN

IVTC不仅要修正场序,同时要丢弃多余的场

如果你把解码器设置到weave,并且IVTC FLAG丢失的话,看到的就是按这样的帧序输出的视频流,当然前提,你的片子得是3:2PULLDOWN的

说点3:3 pulldown的东西,以24FPS的源为例
T1B1 T2B2 T3B3 T4B4
3:3 pulldown后
T1B1 T1B2 T2B2 T3B3 T3B4 T4B4

要还原3:3PULLDOWN太轻松了,挑出1,3,4,6帧就可以还原为原始帧


[ 此贴被神尾の観鈴在2010-12-14 22:57重新编辑 ]

24

主题

54

存在感

23

活跃日
 4 

SOS团一星级★

2楼
发表于 2010/12/14 | 编辑
第一部分——交错(拉丝)(Interlace)的产生

  引用了相当多网友的分析与结论,恕我不能依次注明。分析主要来自“[SilkyBible] 视频知识系列”,就主要概念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一点分析。如果有错误,还请多多帮忙指出,让偶顺便修正修正自己的想法。
--------------------------------------------------------------------------------
======概念部分======

  1、什么是电影胶片(胶卷)(Film)?
  这里做个描述:在拍电影时,摄象机会象拍照片一样以每秒24张的速度拍在连续的底片上(胶卷),如下图所示。播放时则象播放幻灯片一样,每秒播放24张。常去电影院播放室的应该很熟悉。通常电影屏幕可以达到4000线(水平上4000个点),而DVD才720线,电影的魅力可窥一斑了。当然这4000线的图象与720线的图象是一样的。只不过4000线更精细些罢了。因此通常认为胶片与电影等价也马马乎乎啦。大家明白它们关系源远流长即可。
--------------------------------------------------------------------------------
  2.什么是帧(Frame)?
  这里再简单说下,如上边的每一张幻灯片,一张幻灯片就是一帧。通常每秒播放17张以上,根据“视觉惰性”,即视觉暂留现象(人眼亮度感觉不会随着物体亮度的消失而立即消失),人眼就认为是连续的。因此,目前常见的PAL制式与NTSC制式的电视分别达到了25张与30张(即FPS——帧速率:Frame Per Second),对大多数人,画面已经是连续的了。

  3、什么是场(Field)?
  因为CRT电视是不能一下子显示一个完整的帧,必须把帧拆成很多行(比如480行),再一行一行的显示出来。因此,实际的效果是不能满足人眼的视觉连续要求的,所以,继续提高帧速率就可以解决。但会导致显示设备的成本增加与技术难度。因此,把帧拆成两半,由奇数扫描线组成的半帧称为奇数场(Odd Field),由偶数扫描线组成的半帧称为偶数场(Even Field)。这样,就提高成了60FPS(场速率:Field Per Second。胶卷虽然是24FPS的帧速率,但转成在电视上播放的DVD后则成为30FPS的帧速率)。要知道,虽然是奇数线组成的半帧,它也是可以完整看到一副图象的哦。只不过可能有些不够精细罢了。但电视为这个做了特别的优化。

  4、什么是交错(Interlace)?
  关于这个问题分NTSC制式与PAL制式(其实从电视技术上,还有其他的制式,而且PAL制式是NTSC制式的改进,不过实际问题更乱七八糟,大家想了解请自行跑新华书店,参考书籍是广播电视技术类^0^):把胶卷转成母带时(即压制DVD所用的母本),需要进行胶卷过带(Telecine)。NTSC制式采用3:2 Pulldown方式进行胶卷过带,把24FPS转成30FPS(帧速率);PAL制式则采用2:2 Pulldown方式进行胶卷过带。什么是3:2 Pulldown等,请先看下面的图片分析再看下文。至于为什么会有NTSC、PAL之分,这个简单来说是因为交流电对电视信号的干扰的解决所产生的。不再详细进行解说。
--------------------------------------------------------------------------------
NTSC制式进行胶卷过带(Telecine):常见到的一个词 3:2 Pulldown (注:Pulldown是“折叠的”意思)的过程就如下面所示。这个词用于30FPS的NTSC制式的电视(其实NTSC制式的电视是每秒播放60场)。

  PAL制式进行胶卷过带(Telecine):PAL制式的电视则是 2:2 Pulldown ,因此很简单,是张张无交错的。(注意,这里是分析,实际中可能会有少量的莫名其妙的大致可以归为人为的交错,不再分析它,必要性不大)。PAL制式实际上是将24FPS(帧速率)加快4%进行播放,成为了25FPS(帧速率),也就是把48FPS(场速率)提高4%播放(也就是PAL制式的电视是每秒播放50场)。
--------------------------------------------------------------------------------
注意,从母带到压制DVD也要进行变换。

  DVD 压缩的时候,母带是胶卷过带(Telecine)后的 30FPS,但是原本的影片是 24FPS 的,这 30FPS 其实是从 24FPS 转出来的,中间有不必要重复的 Field。这些重复的 Field 会造成交错,使得每 5 个 Frame 中就有 2 个 Frame 交错(见图片:每五张烂两张),这些交错的画面要压缩的话不但浪费空间,而且交错画面又极难压缩,会使得压缩的效果很差。

  所以先进的 DVD 压缩制程,在压缩时都会使用 IVTC(Inverse Telecine,反胶卷过带),将 30 FPS 转回 24 FPS,这样压缩的画面张数由 30 FPS 减少为 24 FPS,少了 20%,而且画面无交错容易压缩,所以压出来的画质会好很多。

  但是 IVTC 检出不一定能做到 100%,遇到无法检出、判断的部分,Encoder 还是会以原本的 30fps 来压缩。所以我们会看到有些 DVD,是 Film(24 FPS)和 NTSC(30 FPS)混合的 DVD,又叫做 Hybird(混合)的 DVD,这个意思就是说,这张 DVD 内的画面,是 24 FPS 无交错 和 30 FPS 有交错两种型态互相混合的。

  通常 RC1 八大电影公司出的 DVD IVTC 率都很高,几乎都高达 99% 以上,但是其它的公司出的 DVD 就不一定有这么高的比例。IVTC 100% 的 DVD 代表这张 DVD 内完全以 24 FPS 压缩,那么在 30 FPS /60 field/s NTSC 制的电视机上要播放时,要怎么播放呢?这些 DVD 在压缩的时候,Encoder 会写入一个 Flag(旗标)的信息,叫做 Repeat First Field,简写为 RFF。根据这个 RFF,DVD 机播放的时候,就会知道哪些 Field 要重复输出,利用重复输出这些 Field,DVD 机就会再播放的时候,做上面提过的 3:2 pulldown 的动作,在播放的同时,将 24 FPS 转为 30 FPS 输出,这样就能在电视上正常收看了。

  PAL 制则不一样,胶卷过带时是采用 2:2 pulldown,也就是仍然输出原本无交错的 Frame,但始将播放速度加快 4%,声音也一起加快 4%,提升为 25fps,所以理论上来说,PAL 很好处理,因为画面根本无交错,所以直接压缩即可。不过我在这里看到有朋友提到,PAL 的 DVD 还是有些是交错的,这点我就不明白是为什么了,可能是制作过程上有问题吧。(譬如说用 DV 去拍的影片,DV 大部分是交错式拍摄,张张都交错,是补不回来的)
--------------------------------------------------------------------------------
综上,去交错的原则只有两个:

  1、如果原来是胶片(FILM),也就是经过了Telecine(胶卷过带)而形成了交错的话,去除交错的办法就是IVTC(反胶卷过带),以还原得到原始无交错的帧。

  例如在A1A2、A1B2、B1C2、C1C2、D1D2这个序列中,如果A1B2由于某种原因没有了,我们可以手工拷贝B1C2作为A1B2,以还原24FPS序列。所谓的手工IVTC,就是通过种种操作得到正确的原本序列。总之,片源DVD中的FILM的含量越高,我们做手工IVTC的地方越小。例如,EVA的D9版本的FILM的含量达到了99%,我们所要做的只是根据旗标RFF来做IVTC而已,简单到在DVD2AVI这个软件中只需要选择“Forced Film”这个选项即可。另外,通常来说,PAL本身是无交错的,因此也不需要用IVTC。

  2、如果原来就是张张交错,比如说用 DV 去拍的影片,DV 大部分是交错式拍摄(我的猜想是按场拍摄,结果就成了场场不同,也就成了张张交错,懒的查资料了,仅供参考),张张都交错,是补不回来的。去除交错的办法就是Deinterlace(De-interlace,反交错),而使用IVTC是错误的。

  Deinterlace的情况是最复杂的,所有不能使用IVTC的地方都是它的天下。使用了IVTC后仍有交错的更是它的地盘。例如TV版EVA第9集中有段背景是24FPS、前景是30FPS的字幕,这里就是典型的IVTC后背景正常而前景字幕仍有交错。所以要再进行Deinterlace,或者一开始就使用“偶数场自适应”、“奇数场自适应”、 “帧率加倍自适应” 或者把单场补成帧作成60P等等办法来进行Deinterlace。也因此从原理上决定了Deinterlace只能尽可能无限接近完美。



  第二部分——常见的7种交错与解决办法(摘录节选自dgwxx的一篇文)

  ——NTSC制式——

  1、Film型

这种Film型的影片绝大多数出现在一区的电影里面。其特征就是每三帧没有交错的画面和两帧有交错的画面交替出现,DVD中包含完善的RFF或者TFF旗标。这种影片的处理非常简单,只要在DVD2AVI里面选择Forced Film即可输出完美的24p图像。日本动画也有少部分是Film的,比如《GUNDAM X DVDBOX》。标准的IVTC。

  2、30p型(注:P指的是逐行(Progressive))

这种类型多出现在日本动画OVA中。特征是30fps,没有任何交错。这种影片更好处理,所需要的就是——什么都不需要处理。

  3、30i型(注:I指的是交错(Interlace))

这种类型的影片,常出现在NTSC摄像机拍摄的影片中。比如演唱会、电视节目等等。只能做Deinterlace。

  4、混合类型影片(30P+24P)

  这种状况经常出现在动画中。通常是动画片头/片尾是30fps,每帧都没有交错;内容则是 3:2 Pulldown 类型的内容。更有些极端的片子,无论是片头片尾还是内容,全部是30P和24P无规律交叉出现。通常手绘部分为24P的3:2 Pulldown,电脑制作部分为30P。

  对于30P+24P混合的影片,通常处理方法为制作120fps的AVI或者制作MKV格式(MKV支持VFR(可变帧速率)。制作120FPS的AVI的办法是分段处理。所以如果比较极端,就会比较麻烦,最好还是作成VFR的。


  5、30P中间夹杂少数类交错现象

  这种状况通常出现在纯电脑制作的OVA动画中,比如《幻想传说 The Animation》就是。整个片子总体来说是30P的。但是在片头部分出现场景渐变(渐变前场景为2D,渐变后的场景为电脑制作的3D)的时候,会出现某些类似于交错的状况。如果出现的比较集中,可以用trim截取分段处理,如果不太顾及效果,也可以整片Deinterlace。如果比较疯狂地追求效果,可以用TMPEGENC来一帧一帧地挑出来做。

  6、Hybird Frame型

  一个Frame之中,部分交错,部分没交错。例如有些影片的字幕、工作人员名单是telecine之后才overlay上去的,造成背景画面没交错,前景字幕却是交错的。或者是画面中有“画中画”,本片或“画中画”中一个交错一个不交错……出现这种状况的帧,需要做Deinterlace。

  这种类型的代表做是《银河英雄传 外传》系列的片头。在该动画中,片头部分包含很多“画中画”,其中画中画中的图像是交错的,而前景却是非交错的,很令人头痛。

  7、其他奇形怪状的乱七八糟类型

  各种各样的片子,其混合格式实在不少,其中尤其以日本动画老片DVD为甚。不过最近几年的情况好了很多,很多新的动画DVD都是比较标准的3:2Pulldown,只是有时候旗标不是那么规范就是了。

  老片有时候会出现24P+30I、24P+48I、xxx+xxx、DVDmastering,剪接的时候少掉一张,图场颠倒,enocder的IVTC错误,造成frame画面补不回无交错的状态等等等等……这些片子很难处理,建议放弃。如果你想磨练自己的技术,呵呵,祝你成功啦。

  至于PAL制式,因为情况比较少,而且可以参考NTSC制式的分析,就不列出来了。

  公布一个最强的,也是最变态的去除交错的办法,就是把有交错的地方输出成图片序列,然后对图片一张张手工修改,最后再合成视频片段。HOHO,偶是做不到这点啦~~~~~

  最后,看了这么多交错的情况,很是需要一个强大的处理软件来帮忙的。这里有人使用AVS的滤镜来做,但通常来说,不够直观,也不够方便。因此我并不推荐。下文将讨论我们应该如何简单化去除交错这个问题。


[ 此贴被神尾の観鈴在2010-12-14 22:55重新编辑 ]

24

主题

54

存在感

23

活跃日
 4 

SOS团一星级★

3楼
发表于 2010/12/14 | 编辑
第二,NTSC(美日)的HDTV的标准是1920x1080i和1280x720p。i:是指隔行interlace,p:是指逐行 progressive。帧率都是30fps,所不同的是1080i的分奇偶场(field)每场540线(共60场),两场合成一帧1080线; 720p的则一次扫完720线,同样要扫60次每秒。

第三,PAL制(中欧)的电视是25fps和50场,另外,分辨率稍有不同,其他类似N制。
针对N制和P制,电视(video)摄像机也就有同样的标准。

那么电影怎么转成电视呢?24fps转25fps好办,一帧分两场就是了,结果是,电视放电影比电影院稍短一点,声音尖一点。24fps转30fps就不好办了,有人设计出一个方法,叫TC(tele-cine),对隔行来讲的,要人为重复一些场field并做上标记(flag)(想深入解的可以 google),而对于逐行来说重复一些帧frame就可以了。

有了这些基本知识后,再来看当电视机或播放器(或解码器decoder)播放这些信号应该怎么显示了。如果用电脑来看(也就是说逐行显示器),接收到 720p的信号(无论是电影film还是电视video),那么播放器就不必进行特殊处理,直接播放就好了,这时的帧率会是场率(60fps)而不会是标出的listed fps(30fps)。像ABC和FOX的电影和电视都是这样的。
● 如果接收到的是1080i的信号,就要分几种情况来考虑了:

1。电视(video),也就是用1080i的电视摄像机拍摄的,解码器会做反交错deinterlace,一般会把两场合成一帧(blending),这时看到的帧率就会是listed fps:30fps。如果,反交错对每一场进行处理,则有可能出现帧率会是场率(60fps)的情况(但一般看到的情况仍然是30fps,这一点我也不是很理解)。

2。Flag过的电影(film),解码器会进行IVTC反交错处理,也就是TC的逆处理,将60场30fps的信号还原成24fps 的电影信号。这时播放出来的fps就是24fps而不会是listed fps 30。NBC的电影和film-based的电视都是这种情况。

3。没有flag的或标识成video的电影(film),这时会当做video处理,具体情况是不是TC或IVTC来的不得而知,从而是否导致画质下降也就不是很清楚。CBS的电影和film-based电视都是这种情况,我不认为是flag丢失,设计上就是如此(这一点提请alban911注意)。另,据说CBS的CSI是做的最好的film-based的电视。

综上所述,对于N制的1080i电影来讲:对标识flag正确的影片解码器应以24fps显示,对于标识成video的电影应以30fps显示,对于有丢失的或错标的flag的电影应以稍大于24fps显示(因为标识错误部分会做video处理为30fps)。对P制电影,应是25fps。对于N制1080i的电视video是30fps。对于720p的N制电影和电视一律是60fps。

162

主题

256

存在感

134

活跃日
 4 

SOS团一星级★

4楼
发表于 2010/12/14 | 编辑
有些部分的资料有我以前没能透彻弄懂的东西!

比如这段:(终于可以比较有底气地告诉别人什么I什么是P了...)
“第二,NTSC(美日)的HDTV的标准是1920x1080i和1280x720p。i:是指隔行interlace,p:是指逐行 progressive。帧率都是30fps,所不同的是1080i的分奇偶场(field)每场540线(共60场),两场合成一帧1080线; 720p的则一次扫完720线,同样要扫60次每秒。”

另外,对着这段我还是有一些疑问:

“第三,PAL制(中欧)的电视是25fps和50场“

按照资料的说法,就是一帧需要两场。那么假如视频一共有3000帧,那么场数会有多少?是3000X2=6000,还是3000+1=3001?

如图示,这样一个视频假设有3帧,那么场数应该是3+1=4场还是3X2=6场?
图片需登录后查看



[ 此贴被凝芳文在2010-12-15 00:13重新编辑 ]

24

主题

54

存在感

23

活跃日
 4 

SOS团一星级★

5楼
发表于 2010/12/15 | 编辑
引用第4楼凝芳文2010-12-14 23:56发表的“”:
有些部分的资料有我以前没能透彻弄懂的东西!

比如这段:(终于可以比较有底气地告诉别人什么I什么是P了...)
“第二,NTSC(美日)的HDTV的标准是1920x1080i和1280x720p。i:是指隔行interlace,p:是指逐行 progressive。帧率都是30fps,所不同的是1080i的分奇偶场(field)每场540线(共60场),两场合成一帧1080线; 720p的则一次扫完720线,同样要扫60次每秒。”

.......



实际上隔行扫描是把每一帧拆成2个,每个叫做一个场

即所谓奇数场(扫描第1,3,5,7........行的内容)和偶数场(扫描第2,4,6,8........行的内容)。如果是1080线隔行扫描的视频,那么每个场实际为540线

这个图说明了怎样将24fps的内容变成30fps的(这里为胶片转为隔行NTSC)

图片需登录后查看


那么假如视频一共有3000帧,那么场数会有多少?是3000X2=6000,还是3000+1=3001?




如果将胶片转成NTSC隔行扫描,且使用用标准的3:2 pulldown 方法将24fps转成30fps,可知上述两种算法都不对。在这个过程中人为添加了多余的场。


[ 此贴被神尾の観鈴在2010-12-15 00:57重新编辑 ]

31

主题

125

存在感

123

活跃日
 4 

SOS团一星级★

6楼
发表于 2010/12/15 | 编辑
2L那篇文章不错,我当初就是跟这个学的。。。原文里有图
http://wenku.baidu.com/view/cc08b7eb172ded630b1cb6ca.html


[ 此贴被mr_anderson在2010年12月15日 08:44重新编辑 ]

31

主题

125

存在感

123

活跃日
 4 

SOS团一星级★

7楼
发表于 2010/12/15 | 编辑
我在想投机取巧的方法。。试了试,dscaler有ivtc mod,使用之后可以边播放边ivtc,但考虑到片子很多事混合式的,所以好像效果还不太完美,还得再试试。。。


[ 此贴被mr_anderson在2010年12月15日 17:38重新编辑 ]

31

主题

125

存在感

123

活跃日
 4 

SOS团一星级★

8楼
发表于 2010/12/15 | 编辑
引用第4楼凝芳文2010年12月14日 23:56发表的“”:
有些部分的资料有我以前没能透彻弄懂的东西!

比如这段:(终于可以比较有底气地告诉别人什么I什么是P了...)
“第二,NTSC(美日)的HDTV的标准是1920x1080i和1280x720p。i:是指隔行interlace,p:是指逐行 progressive。帧率都是30fps,所不同的是1080i的分奇偶场(field)每场540线(共60场),两场合成一帧1080线; 720p的则一次扫完720线,同样要扫60次每秒。”

.......


电视每扫一次就是一场,因为是隔行,所以DVD里的一帧就是两场。
之所以要说“DVD里的”一帧,是因为胶片是24帧,到DVD里,NTSC和PAL就会有区别。
在NTSC里就是29.97fps了。

31

主题

125

存在感

123

活跃日
 4 

SOS团一星级★

9楼
发表于 2010/12/17 | 编辑
我发现用mplayer带的yadif处理film的ntsc的dvd,虽然不能做出ivtc那样的把帧数拉回24fps的效果,但也可以实现不拉丝和没有重影,他是把30-24多出来的几帧用复制的方式解决了,这样的效果也还可以,比那些解码器自带的反交错去充当ivtc用而出来的重影好得多了。

关于我们|无图版|SOSG WIKI

Copyright © 2006-2024 SosG.Net
Total 0.033112(s) query 8, Gzip enabled,  沪ICP备0700664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