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1200|回复: 15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跳转到指定楼层

[转贴]意大利生产世界上第一支*!!!

95

主题

285

存在感

219

活跃日
帅哥离线 生命不熄,战斗不止!
 5 

SOS团二星级★★

发帖: 1874
SOS币: 2108
注册: 2007-02-15
访问: 2012-08-09

楼主
发表于 2008/01/09 | 编辑
动画中的背景是以意大利北部为主,意大利的造*工艺历史还是相当悠久的。世界上第一支*就是意大利产的.
维勒·帕洛沙Mod.1915
——*?或轻机*?
 

  口径: 9mm Glisenti
图片需登录后查看
 



自马克沁发明利用后坐力完成自动循环的机*之后,在一定程度上为战争带来革命。机*密集火力的优点,以及其沉重而不便于伴随步兵进攻的缺点,使交战双方都深陷在壕渠中停滞不前,任何进攻行动都必须承受由机*所带来巨大的恐怖的伤亡。为打破埑壕战的僵局,研制可供单人携带的轻机*是其中一个发展方向,丹麦的麦德森机*是比较成功的例子,并在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初次获得使用,虽然数量不多,而且仍然很难在行进中射击。

现在我们都知道,在堑壕战中*比刺刀更有效,但是当第一次世界大战在1914年8月爆发时,*这种事物还不存在于世上。

到了1915年5月23日,意大利加入协约国的一方而向奥匈帝国宣战。阿尔卑斯山的卡尔尼克和朱利安地区的山形地带提供了理想的防御环境,结果虽然意军兵力大大超过奥军,但地形却是对防御一方的奥军有利。那一年从6月到12月间一系列毫无建树的进攻行动当中,意军的损失就超过了两万七千八百多人。当时意大利人想到,要是有一种能够供单兵携带和发射的轻机*就好了。于是一种单人携带、*弹的“*”在1915年的年底(大概是在12月左右)被意大利军队采用。它就是维勒·帕洛沙Mod.1915(Villar Perosa),或简称为“V.P.”。

维勒·帕洛沙“*”由意大利轻武器设计师艾比尔·贝特尔·列维里(Abiel Betel Revelli)设计,在这之前他在1908年设计了一种也是采用延迟后坐式原理的机*,后被意大利军队大量采用并命名为列维里Mod.1914机*,由于该*由菲亚特公司生产,因此也经常被称为菲亚特机*或列维里机*(FIAT/Revelli machine gun)。

列维里设计的维勒·帕洛沙Mod.1915同样也是延迟后坐式*机,但其真正前身却是S.I.A.机*,这是由并不出名的Societa Anonima Italiana G. Ansaldo, Armstrong & Company公司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几年设计的,采用延迟后坐式原理,*管是气冷的,并固定在机匣前端,弹匣在机匣顶部从上往下供弹。而列维里Mod.1914机*则为*管短后坐,采用摆动楔铁作为闭锁卡铁,而且*管是水冷的,在机匣左侧有一个捕鼠笼式弹匣,弹匣内分10格,每格装5发弹。

如果所有的延迟后坐式原理一样,S.I.A.机*也有抽壳困难的问题。在当时,许多用延迟后坐原理的意大利机*都用油润滑弹膛防止抽断壳。润滑弹膛的概念由德国人Andreas Wilhelm Schwarzlose发明,他大概在1900年左右设计了一挺延迟后坐原理的机*,不过这种方法并不那么可靠,而且长期刮起的油污也可能导致卡壳。列维里Mod.1914机*在机匣内就有一个小油泵,不断地让*弹在进膛前自动润滑弹壳。但即使如此,列维里M1914机*仍然是经常卡壳或断壳。此外一些胆小的射手也惧怕射击时强烈的后坐感,尽管在它的铲形握把前有一个后坐缓冲器。据说这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许多信教的意大利士兵在早晨和傍晚祈祷时都会说:“Our Father which art in Heaven: Give us a Maxim gun!”,这句拉丁祷词的意思是:“上帝啊!请赐我们一挺马克沁机*吧!”

菲亚特公司后来的经理乔万尼·阿涅利(Giovanni Agnelli)放弃了润滑弹膛的方法,改为在弹膛内切出纵向凹槽来解决这个问题,其原理是让少量*气体泄进弹膛,使弹壳在弹膛中处于“飘浮”状态,从而降低抽壳阻力并避免弹壳贴膛。他申请了这项专利,被广泛应用到后来的武器设计中,日后著名的HK G3*同样也采用了这种凹槽弹膛的设计。不过阿涅利的设计和专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不久被安塞尔多公司(Ansaldo)接管,而S.I.A.机*直到1920年代才发展成实用的武器,而且也只有极少量S.I.A.机*被意大利军队购买用作训练。由于数量极少,现在S.I.A.机*变得异常珍希。

列维里设计的维勒·帕洛沙Mod.1915与列维里Mod.1914完全不同,就像是阿涅利的S.I.A.机*的缩小型,同样采用固定气冷*管、上方供弹,操作原理为延迟后坐式,*机重量比较大,采用开锁待击。由于列维里并未参与过S.I.A.机*的设计,因此有人认为维勒·帕洛沙Mod.1915其实是.I.A.机*的剽窃品。

尽管现在我们都说维勒·帕洛沙Mod.1915是世界上第一支*(而对于德国MP18的定义则是世界上第一支“实用”的*),这是因为它是第一支以连发方式发射*弹的全自动轻武器,但实际上维勒·帕洛沙Mod.1915的设计是用作轻机*。

图片需登录后查看

图片需登录后查看

如果只是看*身,很难判断它的大小,再看看配两脚架的图片,你可能产生错觉,觉得这支轻机*很大。
图片需登录后查看

然而当加上一个成年人作为参照时,你会发现这挺“轻机*”确实小得不像一挺机*,但这个唯一可用的射击姿势却也无法与现在我们所认知的“*”挂上钩,果真是“机*的儿子”(Sub-Machinagun)。[注“*”的英文就是“Sub-Machinagun”]
维勒·帕洛沙Mod.1915“*”实际上是由两支*左右并联组装而成,这两支*各有一个铲形握把和一个按钮式板机,虽然维勒·帕洛沙非常短,全长只有21英寸,装上两个装满25发的弹匣后全重约16磅。但其整体设计却像一挺重机*而不是一支轻便的突击武器。地面使用的维勒·帕洛沙Mod.1915配有两脚架,还部分机*还装上了方形的防盾。

维勒·帕洛沙Mod.1915的动作原理和机能完全仿照了S.I.A.机*,*弹击发前才完全闭膛。后来大多数*的设计都采用重量大的*机和开锁待击的方式,只要*弹的威力不是太大就干脆采用自由式*机,利用*机的重量实现惯性闭锁。而维勒·帕洛沙Mod.1915的*机虽然很重,但本身并不是依靠惯性闭锁,而是通过管状机匣内表面的斜向闭锁凹槽与*机上的延迟凸笋在“布里希原则”的基础上延迟开锁的时间。布里希(John Bell Blish)是个美国海军军官,他在观察舰炮发射过程中发现重装药的瞠锁机比轻装药的不易弹开,由此他得出结论,金属表面间,在承受巨大压力时,会有大于磨擦力的黏着性,此特性因之称为布里希原则。

维勒·帕洛沙Mod.1915的动作原理是这样的:扣下*后,*机向前运动,*机的延迟凸笋(11)嵌进机匣内表面的直凹槽(12)中,闭锁凹槽(13)的闭锁斜面与延迟凸笋(11)的前端斜面作用,迫使*机(10)在发射前顺时针方向旋转15度,此时*机仍然在向前移动。当击针(14)撞击*弹*,*弹点燃并达到最大压力后,延迟凸笋(11)被迫逆时针转动并向后从闭锁凹槽(12)中脱出,使*机回转。而击针后面的凸笋(15)在直凹槽(12)作用下使击针不随*机一起回转。剩余的*燃气压力推动空弹壳和*机一起后坐并压缩复进簧(16)。弹簧钢制的抛壳挺(21)把被拉壳钩(23)抽出的空弹壳向下抛出机匣外。如果*仍然被扣压,则*机再度向前行动,把下一发弹推进弹膛,重复进行上述操作。

图片需登录后查看

一般认为维勒·帕洛沙Mod.1915过高的射速(单支*管就超过1,000发/分,整*射速高达2500-3000发/分钟)是由于*机重量不够大和设计的迟延时间不足所至。事实上,维勒·帕洛沙射速过高的真正原因是*机行程太短,只后坐大约40mm左右。几乎所有的自动装填*如果加上连发机构后都会达到每分钟超过1000发的高射速,就是由于套筒/自动机的行程太短所至。在设计上有一个经验法则,就是增加一倍的*机行程能使射速降低一半左右。例如芬兰的苏米M31*的*机行程是80mm(维勒·帕洛沙Mod.1915的两倍),它的射速是800~1,000发/分;再如乌兹*有好几种型号,标准型的*机行程最长,射速为600发/分,而最小的微型乌兹的*机行程缩短了一半,其射程则达到1,200发/分。在美国有些拥有全自动武器的平民,因为微型乌兹在市场上数量较少,他们为了享受高射速喷洒*的快感(虽然射速慢打得更准),于是在标准乌兹的复进簧后加了一个垫子来缩*机行程。当然,增大*机重量或复进簧硬度,或增加一个缓冲器都能够进一步降低射速。

维勒·帕洛沙Mod.1915采用双排双进弹匣,很容易装填,后来其他国家效仿维勒·帕洛沙Mod.1915的特点研制*时却没有效仿这种设计,例如德国的MP28、英国的司登还有许多国家的*采用双排单进弹匣,因此装填弹匣是一项痛苦的工作。但是维勒·帕洛沙没有快慢机,只能全自动射击,而25发容量的弹匣对于2000发/分的射速来说持续不了多久,不到两秒种就把弹匣打空!

意大利军队装备的维勒·帕洛沙Mod.1915为9mm口径,但并不是欧洲*流行的9mm派拉贝鲁姆口径,而是威力更小的的9mm格利森蒂口径(Glisenti),虽然也是9x19mm,但其初速只有约300米/秒。

其实维勒·帕洛沙Mod.1915的设计用途之一是用作侦察机观察员的旋转机*,这就是为什么列维里把射速设计得这么高,并采用并联结构使射速提高一倍的原因,但9mm格利森蒂弹的威力完全满足不了这方面的要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后期的飞机已经没有早期的那么脆弱了,要想击毁此时的飞机还非得要*弹不可,最好还是高爆弹、*和*混用,奥地利飞行员就很喜欢在与意大利飞行员的缠斗中使用高爆弹。

维勒·帕洛沙Mod.1915“*”在地面使用时还必须用两脚架,就像一挺“真正”的轻机*一样,但如前文所述,阿尔卑斯山的地形更需要一种单人携带和发射*弹的轻机*,而发射可怜的9mm格利森蒂*弹的维勒·帕洛沙Mod.1915无论如何也承担不了轻机*的任务,虽然它在理论上的射程是800米,但实际上只有100米左右。

当意大利人最终认识到维勒·帕洛沙Mod.1915不适合机*角色时已经过了很长时间。维勒·帕洛沙由于便于携带、后坐力低和非常高的射速,使它更适合作为突击武器使用。然而与后世“真正”的*相比,维勒·帕洛沙“*”的外形结构无论是抵肩射击还是腰际射击都极难,而且这种“*”还必须有另一个弹药手紧跟在射手屁股后面,帮忙背弹药和更换弹匣,实际不方便边冲锋边射击。

维勒·帕洛沙轻机*由于结构和弹药的限制而算不上是成功的武器,但它为更有效的武器提供了基础。后来意大利人研制了一种名为O.V.P.的武器,就是改为单*管的真正的维勒·帕洛沙“*”,不过就长度而言,其实它比较像是一支*,O.V.P.仍然采用顶部弹匣和原来的延迟式*机。但维勒·帕洛沙承担火力支援的任务一直使用到1918年,直到皮特罗·*公司在那年秋天推出M1918*。*M1918*仍然仿制阿涅利的延迟后坐式*机和上方供弹方式,算是维勒·帕洛沙同父异母的弟弟。其他一些国家也受到维勒·帕洛沙的启发而研制了具有发射*弹、开锁待击、非刚性闭锁重型*机等特征的真正的*,其中一些早期的试验品甚至是直接仿制维勒·帕洛沙的结构原理。

另外有一些国家也曾试验过维勒·帕洛沙轻机*,一些欧洲国家曾订购和试验过9mm派拉贝鲁姆口径的维勒·帕洛沙轻机*,而英国则试验过.455口径的维勒·帕洛沙,据说加拿大多伦多也曾在1917~1918年少量生产过维勒·帕洛沙轻机*。有意思的是,在好莱坞的电影《印地安纳·琼斯与最后的十字军东征》中,出现了一挺安装在一架双翼飞机后座上的维勒·帕洛沙轻机*,著名演员肖恩·康纳利扮演的考古学家在片中使用这挺机*打掉了自己乘坐的飞机的尾翼。最初由于它的直弹匣特征,我曾一度误认为是用两支澳大利亚的欧文*改装的道具*来扮演维勒·帕洛沙的角色,但后来才得知原来这是真正的罕见的.455口径维勒·帕洛沙“*”。
图片需登录后查看

维勒·帕洛沙的单管型——OVP
图片需登录后查看

英国测试的.455口径维勒·帕洛沙,采用直弹匣。
图片需登录后查看

安装在航空*架上的维勒·帕洛沙展品
图片需登录后查看

图片需登录后查看

图片需登录后查看
电影《印地安纳·琼斯与最后的十字军东征》中的.455口径维勒·帕洛沙机*,在表面略有改装以改变其外貌,例如在*管外套了一个有散热孔的护套,在抛壳口下方增加了一个弹壳收集袋。
以上出自*炮世界论坛.
此帖被评分,最近评分记录
SOS币:10(ljalxc01)

142

主题

257

存在感

147

活跃日
 6 

SOS团三星级★★★

1楼
发表于 2008/01/09 | 编辑
Sub-machinegun当然有Machinegun的影子。

175

主题

311

存在感

213

活跃日
 5 

SOS团二星级★★

2楼
发表于 2008/01/09 | 编辑
我汗,这忒离题了 再怎么说,*姬动画里也不可能出现M1915这种博物馆里的*啊

12

主题

186

存在感

238

活跃日
帅哥离线 年年岁岁花相似 岁岁年年人不同
 6 

SOS团三星级★★★

3楼
发表于 2008/01/09 | 编辑
这个太专业了太专业了..

95

主题

285

存在感

219

活跃日
帅哥离线 生命不熄,战斗不止!
 5 

SOS团二星级★★

4楼
发表于 2008/01/09 | 编辑
回2楼的GAO,你老是谈到那支意大利生产世界上第一支*,我帮你补上了!!

20

主题

378

存在感

418

活跃日
帅哥离线 ゲーム廃人の鑑だな~
 5 

家中的荣誉团员

5楼
发表于 2008/01/09 | 编辑
照片上射击手的表情满可爱~这*是*的话这么拿着作战,这造型

95

主题

285

存在感

219

活跃日
帅哥离线 生命不熄,战斗不止!
 5 

SOS团二星级★★

6楼
发表于 2008/01/09 | 编辑
早期的武器射击感觉好像都没考虑人工机学,像美军的第一支自动*勃朗宁的BAR据说7.5kg重,携带不方便,诺曼底登陆时,很多士兵就因为*太重,被拖入海里淹死了,《拯救大兵略恩》一开始有这样场景!

394

主题

998

存在感

187

活跃日
喵~离线 请不要再伤害爱丽丝了……
 7 

SOS团四星级★★★★

7楼
发表于 2008/01/09 | 编辑
话说这好像有点儿离题……

175

主题

311

存在感

213

活跃日
 5 

SOS团二星级★★

8楼
发表于 2008/01/09 | 编辑
引用第4楼lssosman2008-01-09 20:46发表的“”:
回2楼的GAO,你老是谈到那支意大利生产世界上第一支*,我帮你补上了!!


M1915,我记得我也就提过一次吧? 不过正是因为有了*,后来才会有了班用火力组合的概念,1915式的问世也应该算是轻武器革命的开始吧

84

主题

716

存在感

220

活跃日
美女离线 ★該用戶被稱為神☆
 7 

SOS团四星级★★★★

9楼
发表于 2008/01/15 | 编辑
*?你拿着它冲锋试试......感觉像班用的了。。

关于我们|无图版|SOSG WIKI

Copyright © 2006-2024 SosG.Net
Total 0.011254(s) query 6, Gzip enabled,  沪ICP备07006640号-3